新华时论不忘“本来”开辟“未来”

又是一年春草绿,梨花风起正清明。绵延2500多年的清明节,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日子,它标注了文化传统、民族心理和精神内涵。在这个特殊时间节点,人们或走进烈士陵园缅怀先烈、祭奠英雄,或回到故乡、祭扫祖先坟墓,从中汲取克难前行、慎终追远的精神力量。不少人感悟,清明节“我的心敬了、静了、净了,身上更有劲了”……

清明节是“心敬”的时节。慎终追远是清明节的不变主题。清明时节,我们追思那些为国家独立、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抛头颅、洒热血的英烈们。据不完全统计,近代以来,我国已有2000万名烈士为国捐躯。从“砍头不要紧,只要主义真”的夏明翰,到“未惜头颅新故国,甘将热血沃中华”的赵一曼,再到“清澈的爱,只为中国”的陈祥榕……英烈们用血肉之躯燃起暗夜中的灯塔,指引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。钱穆先生曾说:“重温历史故事,是一种对历史触摸般的学习。”借清明习俗,与英魂“对话”、与崇高“并肩”,读懂无数仁人志士当年胸怀大义、英勇牺牲的事迹,就会让我们自然而然树立起对英烈的崇敬。

清明节是“心静”的时节。清明自带“肃穆”气氛。在南京雨花台的烈士陵园,常能看到驻足良久的身影;在江南乡村家族墓前,白发老人向孙辈讲述往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。古语有云,“非宁静无以致远”,清明时节的这份“与天地精神往来”,恰是现代人ji需的心灵“修复剂”。清明时节,放下手机、静对先人、漫步春野,让心灵沉淀,让思绪安宁。我们在踏青中体悟生命的蓬勃力量,在祭扫中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。从缅怀先烈、寄托哀思中回顾来路、积蓄力量、展望未来,天地明净、暖风和煦、山青水绿、烟雨如织的清明气象,总能引导我们从焦虑和快节奏中抽身,在“宁静”中“致远”。

清明节还是“心净”的时节。《岁时百问》记载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。”让清明节更“清明”,不仅是指清明时节的草木萌动、气清景明,还是指人在思想、作风、行为等层面的“清明”。作为党员干部,要涵养“清明”之气,自觉以清正心、以清正风、以清正行,在缅怀先烈事迹中传承先烈精神,在追思先人中奋力担当尽责。

不忘本来,方能开辟未来。站在历史与未来交汇点,清明文化中的深刻内涵愈发彰显其时代价值。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刀光剑影、鼓角争鸣已经远去,但前进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、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。我们缅怀先烈、追思先贤,就是要在学习先烈中“心敬”,在沉淀自我中“心静”,在约束自我中“心净”,以清风拭心、以明镜鉴行,在致敬先烈中传承红色基因,在抚今追昔中坚定前行意志,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。

(韩宗峰)

标签: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  • 相关文章

    52